也就是说,有近三分之一的孩子,不知道在四川盆地秋天的田野里,根本看不见他们描写的景象。调查中发现,大多数孩子错误的原因,是认为“金色的麦浪很美”;或者是“将记忆中描写麦苗、麦穗、麦浪的句子,信手拈来,没有思考对不对”;也有孩子认为,“麦子是咱们四川很普通的农作物,写它准没错”;只有一个孩子的理由是,“把高粱想成麦子了——高粱不是秋天成熟的吗?”
我们A班的孩子,大多在城里长大,单就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来说,确实算得上优秀。据他们说,他们知道馒头、面包、面条等食物,是用面粉做成的,而面粉呢,就是用麦子磨成的粉。他们还知道,学校附近的面包店里,哪种牌子的面包味道最好,哪种面包真正物美价廉。而且,他们在地理课上,也曾学过有关麦子的知识,不过当时只是把它当作考点记背,至于麦子的播种和收割,以及它们长在田野里的样子,因为没有见过实物,所以也不曾关心。
这件事情,在班级的家长群里引起了热议。“必须给孩子们普及一些生活常识了。”大多数家长这样表示。但也有少数家长不以为然,“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学习,目标是考上名牌大学,找好工作。至于麦子的播种和收割,那是农民的事——不知道也不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和进步嘛。”这种观点,大概是孩子“五谷不分”的主要原因吧。
我们不否认,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学习。但他们学习的最终目的,是到社会上去,在适应社会需要、成就自己的同时,推动社会的发展!现在的社会,需要的是多元化的人才,而不是只会读书、能考试,却连最起码的生活常识都缺乏的人。“按图索骥”“纸上谈兵”,这些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,在今天依然具有教育意义。任何学习都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,这是不容质疑的啊!
幸喜绝大多数家长都认识到,这次考查的小作文,看起来暴露的只是不知道有关麦子的常识。可一斑窥豹,显现出来的,肯定仅仅是冰山一角。如果不引起重视,孩子们还会因为别的常识缺失,在考试中丢分,甚至在生活中犯下不该犯的错误。
对于如何弥补的方法,家长们在群里开展了热烈的讨论。最后,他们得出的方法是这样的:首先,恳请老师们在课堂上,有针对性地补讲一些常识性知识;其次,家长们在日常生活中,根据自己的认知情况,有意识地教导,尽可能地对孩子作一些引领;第三,给孩子们买一些相关的书籍,让他们在阅读中弥补;第四,利用周末、假期,带孩子们去亲近自然,实地观察,近距离去感受生活,等等。
“我的孩子周末要上补习班,抽不出时间啊!”有家长说出自己的忧虑。
让孩子少上一节补习课,不会影响什么。但若能让他从生活中获得知识,得到熏陶,对他的成长功莫大焉。不知道这位家长能不能明白这个道理。
(作者:詹梅,为四川德阳岷江东路逸夫学校教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