许可:宋才发教授是一位“低调做人,高调做事”的老师

2023-02-10 21:01:00  来源:
分享到:

北京2月10日电 依据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研究院的研究报告和中国人民大学、中国政法大学有关专家的研究结果表明,在我国法学教育现有的600多个法学院当中,无论本科生、硕士生还是博士生,在阅读和写作上普遍存在比较大的问题。主要体现在由于缺乏基本方法、基本技能技巧的严格训练,致使专业文献阅读量不够,对专业领域前沿问题缺乏了解,对专业学科基础问题掌握不牢靠,难于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互融通。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,既有学校和任课老师对学生阅读和写作引导不够的因素,更多的在于不少学生只注重于网络传播的快餐文化,忽视了在学习过程中的专业阅读和扩展阅读,缺少对知识面的广泛掌握和写作基本技能技巧的严格训练。应当通过《法学方法论》课程的教育教学,让本科高年级学生尤其是研究生在学位论文写作之前,就掌握科研论文和学位论文的写作方法和具体要求,杜绝出现学位论文写作中的走过场、图形式的做法。为在全国法学教育教学中发挥抛砖引玉的示范作用,近日《人民日报》《人民视点》记者、《人民法治》杂志主任记者熊文胜对中央民族大学首任法学院院长、二级教授、广西民族大学特聘“相思湖讲席教授”宋才发进行学术专访,并在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2022级硕士生课程作业中,挑选一部分听宋才发教授《法学方法论》课程后的体会予以发表。

宋才发教授系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首任院长、二级教授,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、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、国家民委首届有突出贡献专家。广西民族大学特聘“相思湖讲席教授”、博士生导师;贵州民族大学特聘教授、民族法学学科团队领衔人;内蒙古财经大学特聘教授。

宋才发教授是一位“低调做人,高调做事”的老师

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法律(非法学)2022级硕士生 许可

进入研究生学习的第一个学期,法学院为我们开设了《法学方法论》这门课程。正是由于开设了这门课程,我才有机会认识和近距离接触中央民族大学二级教授宋才发教授。第一次上课时我在教室外的过道上遇到宋才发教授,当时就被他满头白发所吸引。当得知他就是来为我们授课的宋老师时,我的心里顿生敬意。尤其是当我听他开口讲的第一句话的时候,那浓浓的“湖北口音”又使我倍感亲切。宋才发教授的亲切教诲,对我未来三年的研究生学习生活,将起到很好的指导和引领作用。对于像我这样刚刚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的人来说,宋才发教授的《法学方法论》课程,有助于促使我从迷茫的、不知所措的状态中走出来;让我有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动力,知道自己在这三年乃至以后的学习、工作和生活中,应该如何做好一个人,如何做好每件事。通过聆听宋才发教授的六次授课,我得到的答案就是“低调做人,高调做事”。

曾有人赞许宋老师为“真佛只说家常话”。宋老师在授课时曾风趣地说:“一个能够把复杂的问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出来,把深奥的问题深入浅出地讲透,这样的人是哲学家;而把一个简单的问题往复杂里讲,把本来易于理解的问题讲得玄而又玄,这样的人多是骗子。”我非常赞同宋老师的看法。宋老师在授课时指出,知识的积累是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得以提高的前提和保证。硕士研究生只有博览群书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,才能使自己的学术视野不断得到扩展,使自己学识的深度与广度有所加强。宋老师这个在学术上有着丰硕成果和高深学术造诣的名师,在给我们授课的时候,仍然如此耐心细致、循循善诱,善于用学生最易理解的话语,传达发人深思的道理,确实让我们每一位听课者感受至深,回味无穷。宋老师告诉我们,研究生要带着目的去读书,始终保持一颗恒心、专心、疑心和慧心;应该把读书当作自己事业的一部分,培养自己好的读书习惯,每天再忙都要挤出一定的时间来读书。宋老师还告诉我们,研究生读书要有明确的读书目标和计划,要把读、问、思、研结合起来。这里“问”与“思”比较好理解,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过程。但要把“读”与“研”结合起来,似乎就不太容易。宋老师告诉我们,这就需要善于在读书的过程中,捕捉新的观点、发现新的资料和新的写作素材,总结别人的写作经验,进而触发自己的写作灵感、动机、发现自己新的兴奋点。研究者其实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攀登,站得比别人更高、看得更远、思考更睿智。在今后的法律专业知识学习中,我将牢记宋老师的谆谆教诲,始终保持这种寓“问”于“读”的学习态度,带着问题有计划有目标地读书。同时注意在阅读的过程中,发现更多有价值的问题,然后再带着新的问题去阅读,逐渐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。

宋老师是当之无愧的“人生导师”。“学成文武艺,货与帝王家”,这似乎成为千百年来一种传统的人生追求。但是宋老师却不是如此。宋老师教导我们,研究生要胸怀天下,具有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的大爱情怀。从一开始就要树立为民谋福利的心境,“要做好文,先要做好人。”宋老师现身说法地告诫我们,做人和做学问一样,都应该宁静致远,不应该过分地迫求功利,应当注重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,以获得人生精神的富足,我觉得做人当如宋老师。宋老师在授课时说,做人和做学问都要有平常人心态,遇事宠辱不惊,不患得患失,做到胜不骄、败不馁:凡是以平常心处之,犹如无风的湖水一般波澜不惊。做人和做学问不要好高骛远,必须脚踏实地,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。从最基础的、最基本的做起:做人和做学问要循序渐进,要有执着的迫求,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,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。宋老师还告诫我们,做人至关重要的是要与人为善,不自傲、不凌人。宋老师是个从穷苦家庭走出来的孩子,从小看够了别人的“白眼”,自幼养成了自律、自尊、自爱的良好习惯。宋老师为人处世的优良品质对我触动很大,让我深受鼓舞,我觉得自己应该向宋老师看齐,严格自律、严格要求自己。曾子曰:“吾日三省吾身”,自觉遵循“为人谋而不忠乎,与朋友交而不信乎,传不习乎?”自律是读书人不可或缺的修养。宋老师不仅要求我们自觉地培养自己的品格、形成自己的人格,他本身就是一个品德高尚、拥有人格情怀的人生导师,是矗立在我们面前的一面不可多得的旗帜。凡是同宋老师接触过的人,无不被他的人品、人格魅力所吸引。这是因为宋老师不仅有高深的文化品位,还有高尚的品德和极具魅力的人格。这就是给我们讲授《法学方法论》课程的宋才发老师,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人,都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可供效仿的标杆。宋老师用他几十年的人生经历,教导我们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,是我们这些年轻人地地道道的“人生导师”。

宋老师是我们踏实做学问的引路人。宋老师在讲授《法学方法论》课程时告诉我们,凡是做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研究的人,永远都要把自己摆在平常人的位置上,始终抱有平常人心态,自觉放下身段虚心向书本学习,虚心向实践学习,虚心向社会学习。要踏踏实实、抓铁留痕地刻苦学习,任何时候都不要居功自傲、盛气凌人,水远要记住 “天下只有第七,没有第一”。宋老师还高瞻远瞩地指出,“人一辈子难得有几句话被人记住或被人传颂,即使是教学名师、学术泰斗,在这个方面也不要期望值过高。”学者遇事不要把自己看得过高、过重,否则就失去了社会基础,失去了做人的平衡,失去了个人的理智和智慧。宋老师说读书人要珍惜自己的名声,“愈知谦卑者,愈有成就。”治学又是做人的升华,“治学的过程就是苦中求乐,苦中有乐、先苦后乐的过程。”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:“我活着的每一天都意味着和巨大的痛苦作斗争。”但是在他获得功勋荣耀后,他无比欣喜地总结道:“再没有比战胜种种痛苦更使人感到幸福和快乐的了。”人的一生顶多不过百年,倘若人以享乐起初,余年便冷暖白知。宋老师的治学格言是:“治学不为媚时语,独寻真知启后人”。宋老师用切身体验告诉我们,做学问的人板凳要坐十年冷,文章不写半句空。字里行间皆心血凝成,只有以求知而获智,才能智达高远。搞学术研究、论文写作要静得下心来,只有戒骄戒躁、耐得住寂寞、坐得住冷板凳,才能写出有质量的论文。我们在做学问的时候要重视学术道德,尊重他人的学术创造,严禁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,从一开始就要清除浮躁的作风。宋老师既是我们踏实做学问的引路人,也是我们一辈子为人、为事、做学问的一面镜子。宋才发教授在第一次授课时就强调:“学术研究追求的是创新知识,要讲出人所不知,人所未言的东西。大学的研究生也是知识创新的主体,知识能够改变人的命运,志气和习惯最终决定人的未来”。

“听君一席话,胜读十年书。”宋老师给我们讲授《法学方法论》课程的时候,每次课都是充满自信地站在讲台上,慷慨激昂的脱稿为我们传授和讲解。每次课他都做了精心的准备,为了应对可能突发的种种不测状况,他在授课前一般都做好了应急措施,防患于未然。譬如,他的手提包里始终备了一台手提电脑,防备教室讲台上的公用电脑发生故障;始终备了两个授课课件的优盘,一旦其中一个优盘坏了,还有一个备用的。除此之外,宋老师还备了手掌大的一张卡片,预备着教室一旦设备全坏了、停电了,也不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。宋老师这种做事认真、精细、勤恳的态度,非常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和效仿。常言道:“听君一席话,胜读十年书。”听了宋才发老师讲授的六次课,他说了那么多的真心话,真的让我受益匪浅。人生充满了起承转合,能够在沉下去的时候,安守一份内心的宁静,独享一份寂寞的清幽,那么在崛起的时候,方能真正地体味人生的真谛。“低调做人,高调做事”,将成为我学习和生活的警言,引导我继续前行的一种无形鞭策。(资料来源于中国新闻网、《人民日报》社《人民视点》)

(责编:wf0101)